加大污水收集设施养护管理工作,按照从污水主干管逐步向次干管、支管延伸的实施步骤,对城区市政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清淤检测,编制管线修复计划,实现污水纳管、清水入河。
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超过24万吨,超额完成23万吨的目标要求。探索开展卧虎山水库、乔店水库水源地新污染物调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监测试点。
党政机关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有序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推动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实现规划、标准、环评、监测、执法五统一。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新体系。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推进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协同增效。
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繁(培)育中心及野放(化)基地,实施珍稀濒危和极小物种抢救性保护,恢复提升重要保护物种、指示性物种野外物种群数量。《规划》共12章、53节,约4.2万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五节加强调度评估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规划要求,积极推进任务落实,每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将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党始终纵览全局、协调各方。严格落实山东省两高项目相关政策。强化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新(改、扩)建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项目必须满足规划环评要求。打造莱芜钢城绿色发展转型示范。
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决打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各项任务,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健全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
结构性污染仍客观存在,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难度较大。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重点解决城区结合部、东部和西部新城、北部起步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到2025年,力争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0万吨。
第六节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十三五期间,我市制定实施了《济南市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健全环境治理信用制度。探索研究农村垃圾治理收费制度。
开展常态化监控,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立集约高效、一体化衔接的运输组织模式。
加强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应用。鼓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大力推广缓控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建立细化到镇(街道)、园区的准入清单。排污企业实行自我申报、自我治理、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公开、自我承诺,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相关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意竞争,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态济南。以涉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企业和化工园区以及南水北调、黄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更新重点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基础数据库。
推进城区河道有水工程建设。第四节强化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第四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
优化交通出行方式,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生产每吨聚氯乙烯产品用汞量不高于49.14克,且持续稳中有降。
基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启动组织对高风险区域和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等重点区域农用地进行深入调查和重点监测。强化监测评估成果综合应用,将质量监测评价和生态状况调查评价结果作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促进能源体系的低碳化。依法严格执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开展全市燃气锅炉和生物质锅炉排查,完善锅炉清单,对纳入清单的燃气锅炉和生物质锅炉改造效果进行抽测,对监测发现改造效果达不到要求的锅炉进行整治。加强对鹊山龙湖湿地、崔寨湿地、太平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修复,稳步推进退塘还河、退田还滩。
加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黄河风貌带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挖掘一批先进人物和集体的优秀事迹,做好典型报道。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夯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依法在重点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鼓励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环境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排查筛选73个重点行业小类之外的典型行业,2022年年底前,完成省生态环境厅部署的5个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任务。做好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修复评估工作。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工业炉窑燃料清洁能源替代,实施污染深度治理。农业投入结构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5.78万吨、0.1万吨,分别下降22%、24.3%。
加强监督检查,每年O3污染高发季前,对LDAR开展情况进行抽测和检查。健全生态补偿政策体系,落实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县际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实施以总氮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入黄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分阶段、分类型对锦水河等11条入黄支流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并自2021年年底起将其全部纳入日常监管,增加总氮管理指标。
上一篇:仲继寿:多元化光伏发电将启
下一篇:光伏产业寒冬后喜迎春日阳光?